高三初三家长避坑指南:
作为刚刚迈入大学的大一新生,第一次脱离父母的全方位照顾,面对自由又复杂的校园环境,很容易因为经验不足、心思单纯成为骗子的目标。 大学校园并非真空地带,各类骗局总能精准盯上特定群体,其中,这三类大学生最容易成为目标,父母一定要提前敲醒警钟。01 急于赚钱想经济独立的学生 刚从高中的封闭环境走出,不少新生对“经济独立”有着近乎迫切的向往。
他们不想再每次买东西前都犹豫着向父母开口,想靠自己的能力换一部新手机、给家人带份礼物,甚至只是想在同学聚餐时能大方买单。这份对“自主掌控金钱”的期待,却成了骗子最容易击破的心理防线。
骗子往往会用“轻松、高薪、低门槛”的噱头精准吸引这类学生,其中“刷单返利”是最常见的套路。
展开剩余75%他们在校园墙、兼职群里铺天盖地发布广告,“手机点点就能赚钱,日结200+”“零本金试做,佣金秒到账”,让心动的学生主动上钩。
骗子常用“低门槛、高回报、日结现”的诱饵设局,“刷单返利”是最典型的套路。他们在校园墙、兼职群里刷屏广告:“手机点一点,日赚 200+”“零本金试做,佣金秒到账”,轻易勾起学生的兴趣。
起初,骗子会安排10元、20元的小额任务,完成后立刻返还本金与佣金,用“真实收益”瓦解学生的警惕;等学生放松戒备、加大投入,骗子便会以“任务未完成”“系统故障”为由,卷走钱款后消失,让学生血本无归。
02 心太软不会拒绝的学生“不好意思拒绝”“怕别人说我小气”“都是一个学校的,驳面子太尴尬”,抱着这样的想法,很多性格温和的“老好人”学生,在骗局面前几乎没有招架之力。
骗子恰恰吃透了这份心软与顾虑,用“人情”做包装,一步步诱导他们掏出钱包。
开学季尤其容易出现的“学长学姐推销”骗局,就专门瞄准这类学生。骗子穿着校服、挂着伪造的校徽,敲开新生宿舍门,自称是学生会成员或高年级学长,打着“学校合作项目”“内部专属优惠”的旗号,推销英语学习卡、护肤品、考研资料等产品。
即便学生本身并不需要,甚至觉得价格不合理,但架不住对方“苦口婆心”的劝说——“这卡对考四级特别有用,我们宿舍都买了”“就剩最后几个名额了,错过就没优惠了”,再加上“学长学姐”的身份加持,他们实在拉不下脸说“不”,只能硬着头皮用生活费买下。
可等拆开包装才发现,护肤品是临期的,学习卡根本无法激活,再想去寻找那位“学长学姐”时,早已没了踪影。
03 缺乏防范意识的学生在很多新生的认知里,大学校园是充满书香的象牙塔,身边都是同学和老师,天然带着安全滤镜。
这种对环境的过度信任,让他们对陌生信息、陌生邀约毫无警惕,也成了骗子最“省心”的目标。
“贪小便宜”是骗子突破他们防线的常用手段。校门口、食堂门口总有人发传单,“填个简单问卷,免费领奶茶”“扫码关注公众号,送玩偶/书签”,几乎没有学生能拒绝这样的诱惑。
他们没想过,那张看似简单的问卷里,姓名、手机号、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一应俱全;那个随手扫描的二维码,可能会获取手机里的通讯录、位置等敏感数据。
薛老师提醒:
说到底,大学里的骗局再花样翻新、包装精致,本质都是利用了三种人性的弱点。
父母与其在孩子受骗后追悔莫及、忙着补救,不如提前做好三件事。
一,告诉孩子“赚钱没有捷径,凡是‘轻松赚快钱’‘低投入高回报’的,基本都是骗局,想赚钱要靠踏实努力”;
二,教会孩子“拒绝不是冷漠,不必为了所谓的面子委屈自己,遇到不情愿的事,直接说‘不’才是最省心的做法”;
三,提醒孩子“隐私和钱袋是底线,陌生链接不点、陌生问卷不填、陌生转账必核实,拿不准的事一定要先问父母或老师”。
其实,大学是孩子独立成长的“试炼场”,难免会遇到风雨与坎坷。但提前帮他们筑牢防范骗局意识,就能让他们在这场成长之旅中少走些弯路、少吃些亏,真正安心地投入学习与生活,在广阔的校园里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。
发布于:山西省